首頁 > 新聞動態 > 地方新聞

“一茶兩果三村”激發鄉村產業動能

2020-08-20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陳家湧

太平鎮入選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建設公示名單

太平鎮.jpg

馬山火龍果基地帶動周邊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大郎村的茶葉、水浪村的青梅、馬山社區的火龍果……走進新興縣太平鎮大小村莊,處處景象獨具特色。

  拓寬鄉村發展新模式,太平鎮精準定位,措施得力。乘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振興、“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東風,近年來,太平鎮不斷壯大茶葉、火龍果、青梅涼果等農業主導產業,成效明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今年8月3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公示的《關于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和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中,太平鎮入選第二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鎮名單,該鎮大郎村、馬山村、水浪村則入選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名單。

  一片葉子養活一方百姓

  從新興縣城區前往太平鎮象窩山,需要約50分鐘的車程。當抵達象窩生態園時,幽靜安詳、禪茶濃韻消除了一切疲憊感:漫山遍野的茶園滿眼綠意盎然,有世外桃源般的愜意,流連于綠蔭鋪地、奇葩競艷的山林,更陶醉于茶園茗香、湖光倩影、飛鳥相還的高山仙境,天然的茶園場地、蜿蜒的山間小路和富有禪意的建筑,帶著游客遠離城市的喧囂,感受不一樣的鄉間風情。

  象窩山上種植茶葉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因六祖惠能緣起。據了解,從唐代開始,象窩山一帶就開始有了種茶的傳統,主要種植“水源山”茶,用以做藥引。1958年象窩山正式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大力引進云南大葉種,名為“象窩茶”。從2007年起,翔順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開始整合茶場資源,引進高新技術和設備,對茶葉的引種、培植、管理和生產工藝等進行革新,擴大茶葉種植規模,開發本地旅游資源,為貧困戶和周邊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帶動農戶從脫貧逐漸走向致富,帶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太平鎮大力引導農戶和農業企業發展茶葉生產,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以“禪茶文化”為載體,以融合旅游為發展模式,推動茶葉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同時,為象窩山下的村民發展提供了便利,盤活了閑置土地,拉動了村民的經濟收入,累計帶動村民增收逾1000萬元。

  如今,太平鎮青山、綠水、鄉韻處處可見,呈現出青山依傍、碧水環繞、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的振興新景象,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看山望水”成為“顯山露水”,造就了太平鎮“山上有產業、山中有綠水、山下有靚村”,逐漸呈現出一派產業與生態共榮、生產和生活共進的欣欣向榮的新局面。據了解,象窩茶園已形成了以350畝“60年老茶樹”為寶貴資源,以1200畝“象窩茶場”為核心茶產區,輻射帶動六大種植片區2800畝茶園共同發展的產業規模,成為南粵地區不可多得的擁有豐富的自主茶園資源企業,更是廣東省內老茶樹較多的茶企。

  如今的象窩山周邊自然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亮點突出。象窩茶也成為了太平鎮綠色農業的支柱產業和主打品牌,茶葉成為太平鎮“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現代特色產業,成為當地政府最為閃亮的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6月,太平鎮象窩茶產區被廣東省認定為“新興縣象窩茶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7月,太平鎮獲國家農業農村部批準開展“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成為云浮市唯一一個入選的鎮;11月,翔順象窩禪意茶旅農業主題公園被廣東省農業農村廳評為4A級農業公園。

  目前,太平鎮正著力打造現代化茶產業示范基地,通過加強“政企合作”,創新扶貧開發方式,為該鎮“融灣發展”加油添翼。同時,推廣“翔順+”和“生態旅游+”模式,做大一產、做精二產、做強三產,促進一二三產提質升級,拓展茶葉種植加工、電商營銷、綜合性旅游服務等多業態發展,全面開啟“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

  一顆青梅成就一個產業

  在新興,有一句流傳已久的俗語:“想吃梅子嫁曹田”。太平鎮水浪村委曹田村正是新興縣盛產青梅的村莊之一。水浪種植青梅的歷史逾百年,村民起初只會制作簡單的咸水梅。改革開放前,受到新興縣國營涼果廠的影響,村民學會了將咸水梅制作成產值更高的話梅。

  隨后,風味獨特的新興話梅隨著貨郎的擔子走遍了各地,人們從而知曉了新興這個地方。改革開放后,掌握了話梅制作技術的村民紛紛“洗腳上田”,曹田村150多戶人除了孤寡戶,“有兩個籮筐的人都開始制作話梅”。曹田附近村莊的農民紛紛加入這個隊伍,家庭作坊式的涼果加工場遍地開花。就這樣,小小的一顆話梅開啟了新興的涼果加工產業。

  一時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青梅。但由于管理粗放、地處深山,加之其他因素,產業市場風險悄然而至。過去幾年,新興涼果行業跨過一道道坎,突破發展瓶頸,破解發展難題,推動高質高效發展。

  在太平鎮水浪村,種植青梅是該村農民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青梅種植、青梅食品加工是太平鎮農業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

  數據顯示,目前太平鎮水浪村青梅的種植面積約1100畝。新興縣青梅種植的面積約40000畝,年產量25000多噸,所產的鮮果除極小部分用作浸酒和鮮食外,98%以上用作加工用途。

  涼果加工業以青梅最為出眾,爽脆酸甜,口感十足,還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涼果,如話梅、橄欖、芒果、木瓜等??谖栋ㄋ崽鹄备剩伾屑t白黃青等多種。涼果依靠其獨特的口感獲得了眾多人的喜愛,已經成為不少市民居家旅行必備的零食。

  采摘、清洗、腌制、日曬、分級、去雜質、調味……如今,憑著傳統工藝結合高科技生產線,新興涼果逐漸成為一種極具新興特色的綠色健康產品?!八?、甘甜,好味道!”“第一次嘗,很好吃,甘甜可口。”“酸酸甜甜,開胃首選!”……嘗鮮的顧客都會對新興涼果贊不絕口。

  近年來,太平鎮依托資源優勢,多措并舉做好“梅”文章,擦亮“水浪青梅”招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用一顆小小青梅撬動鄉村振興大局。最近,水浪村憑著青梅入選首批省級“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公示名單。

  歷經近40年的發展和探索,“新興話梅”“新興青梅”品牌遠近馳名,已成為我省乃至全國響當當的農業品牌,產品銷售網絡遍布全國各地,還出口到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以“新興話梅”為代表多個產品榮獲國家級獎、中國博覽會金獎。“新興話梅”成功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專用地方標準獲批通過,更是將“新興涼果”知名度推上了一個新高度。

  一個果子帶火一座村莊

  傍晚時分,天色漸暗。在太平鎮馬山社區這片廣袤的田野上,漸次亮起一排排璀璨的明燈,5000余盞燈火宛如滿天繁星,周邊山野瞬間亮如白晝。

  馬山火龍果基地位于太平鎮馬山社區長慶里自然村,占地近300畝。筆者在基地看到,只見青枝垂條,紅果點綴。一排排火龍果樹上,或鮮紅或金黃的火龍果嬌羞地從綠枝中探出“腦袋”,十分招人喜愛。這里環境無污染,光照充足,產出的火龍果甜度適中水分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火龍果是功能性水果,有潤腸下火之功效,人感覺身體上火了,不妨來個火龍果,能清熱下火。馬山社區依山而立,生態環境優良,土地肥沃,無工業污染,產出的火龍果酸甜適中,水分足,風味更加特別?!瘪R山火龍果基地有關負責人表示,憑著天時地利人和,馬山火龍果基地將繼續推廣種植新品種,致力將“黃龍”打造成為鎮村乃至新興的特色產品,打造新興特產新名片。

  作為馬山社區的主導產業,火龍果產業如何繼續做大做強?據了解,火龍果基地將探索做好產品的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逐步形成火龍果種植和產品精深加工相協調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火龍果產品加工與原料基地建設的有機結合。

  “隨著基地逐漸成熟、擴大,我們將探索推進‘公司+農戶’種植模式,帶動馬山社區以及周邊村莊的群眾加入火龍果種植。我們負責提供種苗、標準化種植技術和銷售體系,農戶只需要出力就可以實現種植增收。初步測算過,每對夫婦可以種植20至30畝,以2500公斤/畝的產量,一年下來產出效益是很不錯的?!被赜嘘P負責人說,目前馬山火龍果基地有幾百畝,計劃不斷擴大火龍果種植基地的規模,進一步實現連片種植效益。

  據了解,馬山火龍果基地目前租用的田地是800元/年/畝,5年漲一次租金?!白詮膶⒓依镆划€多土地流轉給基地種火龍果后,每年都有固定的租金收入,每逢村干部通知我們去領租金時,我們都很開心?!痹隈R山社區長慶里自然村,村民蘇伯有感而發。

  據介紹,自火龍果基地落戶馬山社區起,該社區不少居民除了有租金收入外,還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基地常年都會聘請馬山社區或者周邊村莊的近30名村民勞作,促農增收致富。

  “一村一品”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工作。太平鎮馬山社區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突出特色主導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做強做大富民興村產業,全面帶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一排排的火龍果長勢喜人,一顆顆碩大的果實掛在藤蔓上,一個小小的“火焰球”“黃龍果”招人喜愛……如今,馬山社區緊緊抓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探索走出一條高品質、高效益的特色農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