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疫情防控期·居民外賣飲食安全與營養(yǎng)指引》發(fā)布
2020-02-13 美團 文章來源:中國食品報南粵食安融媒體
疫情當前,隔離防護,外賣成為居家及返工群體重要的一種生活方式。在2月5日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fā)布會上獲悉,北京市每日餐飲外賣訂餐量為40萬單,外賣送餐人員近2萬人。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居民的外賣飲食如何更加安全放心?外賣飲食如何更加營養(yǎng)健康?
為此,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人民日報社健康時報社聯(lián)合美團外賣,組織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王貴強、中華醫(y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yǎng)學分會主任委員石漢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張流波三位相關領域權威專家共同編寫《疫情防控期·居民外賣飲食安全與營養(yǎng)指引》,讓大眾在當前疫情的特殊時期,能夠吃得安心,更好地抗擊疫情。
一、選外賣:“兩優(yōu)勢”
1、兩少:外出少,接觸少
在防控新冠肺炎時期,對大眾來說,“戴口罩,勤洗手,待在家,莫聚集”是最有效的“十二字”法則。但“吃”不能少,相比去人群較為聚集的超市買菜,叫外賣反而因為減少了聚集和接觸,進一步降低了疾病傳播和感染的風險。
日前,江蘇、遼寧、山東、安徽、海南、四川、天津等十余個省市政府提出,為避免餐廳食堂就餐導致疾病傳播和感染,鼓勵倡導消費者打包離店使用,或者選擇外賣訂餐服務,鼓勵實施“無接觸配送”,盡量減少出門頻率,并減少送餐人員與消費者的接觸,進一步降低感染風險。
2、兩?。猴L險小,幾率小
“外賣會使人感染新冠病毒嗎?”不少人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大可放心。
根據(jù)2月5日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新型冠狀病毒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
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證據(jù)證明病毒通過外賣傳播,通過食品直接傳播的風險更小。新型冠狀病毒不耐熱,在較高溫度下快速滅活,我們吃的食物大部分經過加熱烹飪,病毒很難在這種條件下保持活性。物體表面例如餐具、餐盒表面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理想住所。外賣包裝盒被病毒污染概率很低,即使有零星的病毒存在,病毒數(shù)量也很難達到最低感染量而致病。
而且,只要選擇“無接觸配送”,取餐時戴好口罩,導致接觸傳播疾病的幾率很低。若仍不放心,可戴一次性手套出門拿外賣,之后將手套隨同包裝袋一起丟到相應的垃圾桶里即可,會進一步降低感染的風險。
二、點外賣:“兩安全”
1、安全下單:選擇“無接觸安心送”
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北京市市場監(jiān)管局要求從事餐飲外賣的人員采取“不見面、無接觸、背對背”的取餐送餐方式。
日前,國內多家平臺、連鎖餐飲企業(yè)都推出了“無接觸配送”服務。用戶在外賣平臺下單時,可通過“訂單備注”、電話、APP內即時通訊系統(tǒng)等方式,與騎手協(xié)商一個商品放置的指定位置,送達后騎手將通過電話和APP等渠道通知用戶自行取餐。針對醫(yī)院地區(qū)的送餐,則是通過取餐柜等無接觸設備送達,避免面對面接觸,能最大限度地同時保障消費者和外賣騎手的安全。
在“無接觸配送”基礎上,為保障各方安全,外賣平臺還推出升級版的“無接觸安心送”,將廚師、打包員、騎手的健康情況及餐箱消毒情況等安全防護信息,以商家端和配送端的“電子卡+實體卡”形式更透明地呈現(xiàn)給用戶,確保無接觸的同時實現(xiàn)全過程食品安全信息可視化可追溯的安心配送模式。
2、安全收?。翰鹜獍b、回家洗手
目前為止,沒有發(fā)現(xiàn)新型冠狀病毒通過外賣、快遞導致傳播感染。雖然如此,但大眾還是應該做好自我防護,外出取外賣時建議戴口罩,收到外賣后,要及時去除外賣外部包裝。去除外部包裝后,建議洗手后再取出餐食,用餐前再次洗手。對外賣的內部物品包裝要用消毒濕巾、酒精棉等擦拭消毒,并要及時洗手,保證手是干凈的。
三、吃外賣:“兩多兩少”
1、在家吃:多用公筷,多加熱
如果喜歡自己做飯,除了兩三天派專人出門采購一次食材之外,還可以通過外賣APP選購,蔬果、肉類等各種日常食材,都可以買到,同樣也可減少疾病傳播。
在選購食材的種類方面,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禽類,杜絕野味,而對于正規(guī)的肉制品、海鮮制品等,則可以放心食用,目前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會傳播病毒。
養(yǎng)成良好個人衛(wèi)生習慣,餐前洗手,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全家用餐時,共同吃的菜,盡量使用公筷、公勺取用,更加衛(wèi)生,提倡分餐,避免交叉污染。
若為需要烹飪加工的食材,應對其進行全面的清潔處理。用流水清洗瀝干后,按照一次所食份量用保鮮膜或保鮮袋分開包裝,保存在冰箱或食物儲藏柜中。再食用時需將各類食物充分加熱、煮熟、煮透,注意避免生熟交叉污染,確保食物安全。
2、單位吃:少扎堆,少交流
目前,很多單位已經開始復工,不少人已經返回工作崗位,那在單位怎么吃飯呢?好久不見,聚個餐?要不得!
近期,南京、哈爾濱等均出現(xiàn)多例因聚餐而感染的病例,這都是提醒我們現(xiàn)階段吃飯一定不要扎堆。2月6日,北京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間餐飲服務單位防控指引》建議表明,餐飲服務單位應控制就餐人數(shù),原則上就餐人員間距宜一米以上。
即使點了外賣,在吃外賣的時候,也最好和其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在要立馬進食前再摘下口罩(正確的摘口罩操作:用手捏住耳繩取下口罩,不能抓到外罩污染面),不要面對面進餐,在吃飯的過程中,也盡量不要和其他人聊天交流。每個人最好吃獨立的飯菜,不要相互享用,減小感染的風險。
在不影響消化的情況下,盡可能快一點把飯解決掉。把嘴巴擦干凈后,再立馬把口罩戴起來再離開。
四、善搭配:“一多一少”
1、多一點:果蔬多一點,適量肉類
點餐應注意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最基本的菜、肉、主食都要有,并盡可能多吃蔬果。
新鮮蔬果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具有一定的抑制炎癥、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而胡蘿卜素等多種維生素,對維護免疫功能也是必需的。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如果沒有單獨的蔬果外賣,可以選包含蔬菜較多的外賣餐食,各類蔬菜都可以,土豆、山藥等根莖類蔬菜,或者油菜、油麥菜等葉菜,又或者木耳、蘑菇等菌藻類,都可以進行選擇。
同時,要保證適量的肉、禽、魚、蛋、奶等優(yōu)質蛋白攝入(也不是越多越好),大豆等植物蛋白也屬于優(yōu)質蛋白,豆腐、豆干等豆制品都算,充足的蛋白質是人體免疫功能的基礎材料。按照膳食指南的建議,一杯奶、一個蛋、魚蝦類50~100克,畜、禽肉50~75克,豆類及豆制品50克。
另外,多選擇蒸、煮、燉等烹飪方式制作的餐品,飲食以清淡為主。此外,還應保證足量飲水促排毒,提倡飲用白開水和茶水。
2、少一點:少生冷,少刺激
點外賣的量要適宜,一般來說,一個人1-2個菜即可,否則太多,不僅浪費,而且吃剩菜也對健康不利,若一頓吃不完,下頓再吃前,一定要加熱或者經過再加工處理后方可食用。
另外,就是要少點生冷以及刺激性餐食。盡量點熱菜,少點涼菜,避免因細菌性食物中毒而需醫(yī)院就診,容易交叉感染。同理,過辣等刺激性餐食也盡量少點。如果擔心外賣重口味,“三高(高油高鹽高糖)”,可以在點單時,進行備注,叮囑烹飪師“少油”、“少鹽”、“少糖”、“少辣”。
在點飲品時,也要避免點生冷的,尤其是散裝冷飲。鮮榨果汁等也不建議,不僅涼而且含糖量也比較高,非常容易熱量攝入超標。
五、專家小提示:“四要點”
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通過食品直接傳播的風險很小。戴口罩、洗手和通風是阻斷傳播的最重要手段。取外賣時不要在家里取,戴口罩出門到外面取,把外包裝直接扔進垃圾桶,不要帶回房間。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環(huán)境所消毒中心主任,中華預防醫(yī)學會消毒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張流波:目前為止,沒有明確證據(jù)證明病毒通過外賣、快遞傳播。但為了將風險降到更低,最穩(wěn)妥的做法是收到外賣后,做好手部衛(wèi)生工作,并把外賣或者快遞的外包裝扔掉;對內層包裝盒等物品表面用消毒濕巾擦拭消毒。
中華醫(y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yǎng)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石漢平 :在家多人吃外賣,最好用公筷、公勺,食物要經過充分加熱,飯前飯后勤洗手;單位吃外賣,避免聚集,就餐間隔一米以上,進食前再摘口罩,并且牢記“三不要”:不要面對面坐,不要相互交流,不要相互享用飯菜,減小感染風險。
中華醫(y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yǎng)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石漢平:疫情期間,飲食方面,應該在食物多樣的基礎上,每天攝入足量的高蛋白類食物和新鮮蔬果,不要節(jié)食減肥,既要吃飽,又要吃好;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睡眠不少于7小時,運動不少于1小時。
來源:人民網(wǎng)、美團網(wǎng)
責任編輯:劉進壽
相關文章
- [ 2021-01-13 ]
- [ 2021-01-04 ]
- [ 2020-08-17 ]
- [ 2020-06-24 ]
- [ 2020-06-01 ]